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手機選單
:::

客家遷徙小知識

    聯絡人:吳沛玲       資料來源:客家事務委員會       聯絡資訊:wu0410@kcg.gov.tw       

    四大庄頭

    1. 北客-桃竹苗(鐵路工、煉油工、種蔗製糖、贌田墾拓)
    2. 中客-台中東勢(多從事木材業、交通運輸業、客運汽車出租業)
    3. 南客-美濃、屏東 (多從事教育、公職)

    # 島內移民路線:桃竹苗→中南部→高雄←屏東、美濃

    # 移居高雄的客家人多屬境內中二度或三度遷移。

    # 旅高客家人數以南客最多,北客次之,中客最少。

    # 定居於高雄的客家人祖先最早在1880年左右進入高雄。

    # 多數移民應在日治時代至明治後期(約1920年左右)進入高雄。

     



    客家移民重點時期

    1. 台灣西部鐵路延伸至高雄
    2. 美濃建設堤防
    3. 高雄港開發
    4. 港口周邊相關工業需要大量勞動力


    移民原因

    1. 原居地自然環境導致,土地貧瘠、農作物生產不佳、食物供給量趕不上人口增長速度。
    2. 南部工作機會吸引,受南部稻作一年二至三穫吸引、南部糖廠招募工人、求學、工作升遷、創業投資。
    3. 原以農業為主,後轉向工商業發展。


    北客|社團法人高雄市新桃苗同鄉會

    • 人口推拉論-推力
      1. 日治時期新竹州(今桃、竹、苗)山多田少、土地貧瘠,為典型客家俗諺中「八山一水一分田」。
      2. 天災肆虐致使生活貧困、民不聊生。
      3. 地震頻繁。
      4. 北部樟腦資源逐漸採罄,需向外找資源。
      5. 大正昭和時期茶價大跌,茶農紛紛倒閉。
         
    • 人口推拉論-拉力
      1. 日治時期興建基隆至高雄縱貫鐵路,南移方便。
      2. 新興製糖株式會社招募工人。
      3. 農地墾拓資源充沛。
      4. 高雄煉油廠設立。
      5. 日本人為南進政策,大力推動高雄工商業發展。
      6. 南部有圳水好潤田,贌田不用押金又比較少租穀。
         
    • 北客耕作聚集在三民區到鳥松區一帶,此為三民區成為客家族群人口最多的原因。
       
    • 義民信仰-「高雄市褒忠義民廟」
       
    • 主要從事「佃農」的工作。
       


    中客|高雄市台中地區旅高客屬同鄉會

    1. 東勢人如俗諺所說:「靠山吃山」,因此成為台灣製材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,1970年代後因政府林業政策採保育與造林並重,嚴禁森林砍伐,國內所需之木材皆由國外進口,導致東勢人面臨失業。
    2. 中客有「東勢幫」之稱,活躍於新興區和前金區。
    3. 移民後經營「交通運輸業」及「木材業」。
    4. 合資創設「高雄乘合自動車合資會社」,1941年被日本政府鐵道部強制收買為「局營巴士」(即台灣公路局前身),後又將各自動車株式會社進行合併,創辦「高雄乘合自動車株式會社」;光復後依公司法規定重新命名為「高雄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」。
    5. 創立「東亞企業木材行」。
       


    南客|高雄市客屬美濃同鄉會、高雄市屏東客屬同鄉會

    1. 由六堆組成,分別為右堆(高樹、美濃、六龜、杉林、甲仙)、左堆(新埤、佳冬)、前堆(長治、麟洛)、後堆(內埔)、中堆(竹田)、先鋒堆(萬巒)。
    2. 多為「寄居」心態,較少落地生根。
    3. 維持傳統「耕讀傳家」之精神。
    4. 美濃又稱「博士故鄉」。
    5. 「祖在堂,神在廟」之精神。

    :::
    ▲開啟 ▼關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