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手機選單
:::

客家建築

    日期:106-10-13       資料來源:客家事務委員會       

     

    客家建築,除了講求平時的攻防思考之外,更在建材、彩繪、空間架構、對稱均勻的美感、落落大方的整體方面細加琢磨,還要配上陰陽五行的氣勢,成為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感情的藝術。

    資料來源:鍾榮富,《高雄客家行腳》(高雄:高雄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,2006年11月)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     

     

    描述: 穿鑿屋

    【穿鑿屋】
    是台灣早期住家的典型,散見於鄉下農家地區。客家人的「穿鑿屋」,是以幾支單薄的竹片為樑柱,再用篾片交併而成為牆壁的支架。為了達到防風避雨的目的,於是在竹牆上圬上一種特殊的泥土。這種泥土是用一種很古老的方式做成的,通常先到山野之處挖取黃土,其中以含瓷者為最好,(含瓷的黃土外表很亮麗,黏性很強,密度很高),加水之後羼加乾稻禾,再以牛或人腳來回踐踏,使土和稻草均勻融合,然後圬在竹牆上,很像現在的水泥。因此,坐在「穿鑿屋」的窗旁或牆邊,每清風徐來,往往會聞到泥土的味道或者是稻禾的幽香。
    「穿鑿屋」雖然寒蹇,卻是冬暖夏涼,住起來很舒服。尤其是在茅屋時代,屋頂上覆有厚厚的茅草,增加清涼。下雨時節,雨點敲打在茅草上,淅瀝作響,很有節奏,頗能助人入睡。夏天燠人的炙陽,也被茅草阻隔在外,屋內只有淡淡的茅草清香。冬日北風怒吼之時,咿呀有聲,屋子雖然晃動,卻絕對有驚無險,家人團聚一起,圍著火爐,閒話家常,還真是天倫之樂。
    資料來源:鍾榮富,《高雄客家行腳》(高雄:高雄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,2006年11月)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描述: 單橫屋

    【單橫屋】
    客家匠師則稱為「伸一邊手祖堂屋」,形成L字形,以三開間的正屋為基礎,由單側邊發展出橫屋,正屋的格局則與祖堂屋相同。

    資料來源:曾彩金總編纂,《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建築篇》(屏東:六堆文教基金會,2001年)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【雙堂屋】
    即是成口字形的四合院形式建築,前後堂以及兩側的橫屋基本上都是三開間,縱軸與橫軸都有空間圍繞著天井,通常前堂是作為商業或是待客的閒廳使用,後堂則為祭祀祖先的祖堂。

    資料來源:曾彩金總編纂,《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建築篇》(屏東:六堆文教基金會,2001年)。

    描述: 雙堂屋

     
     

     

    描述: 圍龍屋

    【圍龍屋】
    圍龍屋是將三開間的正屋獨立,與橫屋分離,且橫屋繞成ㄇ字形,包圍住正屋,是一種最尊重的建築形式,一般為祠堂的建築形式,屋頂以正屋最高,後堂次之,而後堂多作為閒廳使用。

    資料來源:曾彩金總編纂,《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建築篇》(屏東:六堆文教基金會,2001年)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【三合院】
    三合院是傳統形式的房子,又稱「伙房」,由三排房子構成「ㄇ」字形,三面屋宇環繞,正前方有圍牆、大門,內有庭院,亦有建為兩重庭院或築有門樓的家庭。
    三合院中央的一排是廳房,正中央的一間為正廳,供奉神佛祖先及招待賓客,正廳左右兩邊的廳房,是大家長及長輩的居處。廳房的左右兩側為廂房(橫房),是晚輩的住所按照左尊右卑、內尊外卑分配房間住,子孫增多以後,廂房可以向後併列擴建,但是新建的廂房,不能比舊廂房為高,表示「長幼有序」的倫常。

    描述: 三合院

     
     

     

    :::
    ▲開啟 ▼關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