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清代,高雄市只是海邊的小漁港,較繁榮的地區是在鳳山縣城曾經所在的舊城(今左營)與新城(今鳳山),而這兩個區域都出現過客家人信仰中心的「三山國王」廟。從這些廟宇看來,客家人對這兩地的開發都曾有貢獻。除此之外,在今日的鹽埕、右昌地區,也有「三山國王」廟的出現,可見清代高雄,雖然不是客家族群主要群聚區,但在開發史上,客家先民仍未缺席。
來到高雄市的客家族群,從其「原居地」來看:主要是來自新桃苗的「北客」、台中地區的「中客」(主要來自東勢),以及在台灣地圖上沒有,而大家習稱「六堆」的「南客」。他們來高雄尋覓新桃花源的時間,雖有先後的不同,但來高雄的原因大同小異。日治初期日本人大力開發高雄州,為使其成南進基地,興築縱貫鐵路,開鑿高雄港,需人孔急,於是生活貧困的新桃苗客家人,遂大規模的遷徙高雄,擔任基層勞動工作者或佃農,聚集在今日的三民區一直到高雄縣鳥松的區域。
「北客」移居高雄的同時,他們還帶來了故鄉的地方神祇,以致原來是台灣客家聚落才有的「義民廟」,也在高雄舉行盛大的祭典。接著日治中葉「中客」因木材業、建築及模版專業能力,來高雄展露才能,另有部分人朝交通業發展,而執高雄交通業之牛耳。高雄市重要的大眾運輸業「高雄客運」就是由東勢的客家民眾所經營。「南客」有的在日治時期來高雄尋求發展,但更多的是光復後即70年代所謂「十大建設」時,因地利之便湧入高雄,目前他們的人數居高雄客家人之冠。以屏東「六堆」為主的南客,仍然維持著傳統漢人「耕讀傳家」精神。務農的財富累積較慢,但讀書的習慣未改,許多子弟就讀公費的師範學院,畢業後從事教職,許多校長就來自六堆客家,這也是六堆客家的特色。除此之外,在公務機關中也常看到「南客」的身影。
依據「客家基本法」第2條,對客家人的定義為「具有客家血源或客家淵源,且自我認同為客家人者」,客家委員會「110年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基礎資料調查研究」顯示,台灣目前客家人口數約有466.9萬人,佔全國總人口數的19.8%,其中高雄市客家人口數有40.7萬人,佔全市總人口數的14.7%。美濃、杉林、六龜、甲仙客家人口比例達三分之一以上,為本市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。(資料來源:客家委員會)
展望高雄客家
本會自94年正式成立以來,致力於客家文化母語的傳承及族群意識的認同與提升。除了發行客家文化書籍、刊物及影片,記錄本市客家生活歷史足跡、民俗風情、文化語言發展與樣貌以外,更全力推動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「全客語教學」,以及輔導都會區各級學校、幼兒園開辦客語文化課程;此外,結合民俗節慶舉辦傳統與創新的客家文化活動,輔導客家產業美食,提振客家經濟。未來,將繼續以「文化傳承、創新繁榮」為目標,持續推展客家語言和文化之美,並結合在地的人、文、地、景特色,形塑客家產業品牌,促進客庄經濟繁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