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六十年(1721),朱一貴起兵亂台灣,威脅到六堆地區的生存。六堆先民為保護家鄉,防止亂賊打家劫舍、濫殺無辜,六堆十三大庄、六十四小庄,各派代表集會,商量大計。會中公推李公直三為大總理,侯公觀德為軍師,組織「六堆義民團」,建營固守。下淡水一戰,挫敗了朱一貴部眾,加速了朱一貴的全面崩潰。事後,清廷認為六堆人士是守土義民,平亂有功,頒聖旨表揚並御筆親書「懷忠」二字,給六堆人士,又由閩浙總督覺羅滿保,為六堆興建「忠義亭」,祭祀平亂戰役的英靈,以表揚他們的忠勇義烈,這就是六堆「忠義亭」的由來。
乾隆五十一年(1786)林爽文興兵作亂,清廷為之束手無策。客家人為免於遭禍,便由六家首要的領導人林先坤先出面,召集附近的望族迅速集結了三千多人,以手繫黑布圈為記,出征迎敵。幾場戰後,客家義軍終於會同清廷援軍,重創林爽文部隊,平服了林爽文的亂事。犧牲共有兩百多人,歸葬在現在新竹縣新埔鎮枋寮村,這就是現在義民廟的義民塚正塚了。
乾隆五十三年(1788),清高宗為了獎勵客家義軍,特別頒了御筆的「褒忠」二字。客家人在乾隆五十五年(1790)完成了褒忠義民廟。到同治元年,彰化戴潮春之亂,客家義軍為了保衛鄉土,並受命協助清軍,再次出征。而這次犧牲的義軍人數,也高達一百多人。戰後,義軍收拾骸骨,歸葬枋寮。這就是現在義民塚的附塚。正塚與附塚,都在義民廟的廟後。義民廟也已成為北部客家人信仰中心之一。
|